中文标签合规容易遭海关退运以及遭打假索赔
现在,随着进口食品在国内市场的火热,越来越多的跨境电商、贸易公司和零售商加入进口食品的赛道。然而,不少企业却在清关环节遭遇“滑铁卢”—— 因中文标签不合格,整批货物遭海关退运,甚至因违规上市销售而遭职业打假人索赔高额罚款。
小编查询了今年近3个月内进口食品标签不合格的情况,仅仅是3月,进口食品因标签不合格清关不通过甚至被海关退运就不少。
那么进口食品在进口办理国内海关清关手续时,一旦被判定中文标签不合格,一般会出现3种情况:
1: 不涉及到禁止进口或者添加的重大错误时,被要求整改:这种情况要看具体入境口岸海关情况,不一定都可以,反之,
2: 被要求退运出去
3:责令做销毁
而不管哪种情况,对进口商来说,都是一件耗时耗成本的事情,百害无一利。
为什么要强调进口食品的中文标签重要性,不仅是因为在进口食品通关过程中,海关有要求,在现实当中,货物就算顺利进入大陆市场,进口企业以及销售方还需要受到消费者以及相关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监督,而在这当中,“职业打假人”也是一个强大的存在。
案例回顾:
01,2024年某电商企业 进口一批日本零食,因未标注“过敏原(含小麦成分)”,被海关拦截,导致10万元货物滞留港口,最终整改后额外支付高额仓储费及物流成本
02,2024年某线下进口商, 因标签营养成分表计算错误,被职业打假人举报,最终被判“退一赔十”+市场监管局罚款5万元。
03,某日本进口饼干因未标注“储存条件”被职业打假人索赔10倍赔偿;
某美国蛋白粉因“高蛋白”标注不符(实测蛋白质含量不足)被罚5万元+退一赔十;
某澳洲进口麦片含坚果但未标注过敏原,职业打假人起诉获赔8万元。
04,某日本“酵素”产品宣称“排毒养颜”,因无保健食品批文被下架+罚款20万。
货之家保税仓也查看了近几年职业打假案例数据显示,约60%的进口食品打假案件涉及标签问题。
总结了几个典型打假标签漏洞:
1:未标注“可能含有微量过敏原”(如坚果、乳制品);
2:营养声称虚假(如标注“0糖”但实际含代糖);
3:营养成分表计算错误或者标注不规范
4:宣传语违规(如“100%纯天然”“最受欢迎”无依据)。
企业损失:不仅面临赔偿,还会影响品牌信誉,甚至被市场监管部门列入重点监管名单!
如何确保中文标签100%合规?专业进口清关公司必不可少
企业自行审核的常见痛点